偶发分枝杆菌感染

偶发分枝杆菌感染

概述:偶发分枝杆菌感染(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)的病原菌偶发分枝杆菌(mycobacterium fortuitum)属迅速生长的分枝杆菌。抗酸染色阳性,革兰及PAS染色阴性,豚鼠接种不成功,小鼠足垫接种呈阳性。发病机制还不确切。临床表现为三种损害,即瘰疬样病变、皮下脓肿和角膜溃疡。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可以确诊。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肯定,可自愈。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偶发分枝杆菌感染(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)的病原菌偶发分枝杆菌(mycobacterium fortuitum)属迅速生长的分枝杆菌,在20~25℃、30℃及37℃时,2~4天能形成明显的菌落,不产生色素,略显灰色呈黏液性,触酶反应强阳性,烟酸及中性红试验均阳性,抗酸染色阳性,革兰及PAS染色阴性,豚鼠接种不成功,小鼠足垫接种呈阳性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确切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常见以下三种损害,即瘰疬样病变、皮下脓肿和角膜溃疡。
    1.瘰疬样病变  皮损与皮肤结核类似,不同之处在于本病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,液化较早形成瘘管,可伴有发热。病损局限,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,结核菌素试验可呈弱阳性,培养可发现致病菌。
    2.皮下脓肿  发生于臀部或三角肌的注射部位,也可由外伤后产生。脓肿深达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,可伴有淋巴结肿大,可以发生几个结节性淋巴管炎。
    3.角膜溃疡  Turner在1905年曾报告一例由偶然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溃疡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瘰疬样病变,结核菌素试验可呈弱阳性,培养可发现致病菌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。组织病理:脓肿从真皮深层到皮下脂肪组织,周围有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浸润,在此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。

诊断

诊断:外伤及注射后发生的冷脓肿,但无其他结核病表现。局部淋巴结肿大。从组织或脓液中可查到抗酸菌,但数量较少。通过培养可以确诊。PPD-S和PPD-F反应阳性。与结核性冷脓肿不同之处在于骨部无原发病灶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治疗

治疗:10个月后可自愈。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。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肯定,但可试用阿米卡星(丁胺卡那)、头孢噻肟磺胺类药及红霉素等,也可试用冻干卡介苗或培养菌制成的菌苗,也可外科切除或引流。

预后

预后:10个月后可自愈。愈后呈稍凹陷的瘢痕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